在众多漂泊海外的中国体操人中,于娟娟应该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个。
提起于娟娟,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通常会是:她是杨明明的太太。的确,多年以来,杨明明的出色确实掩盖了于娟娟的光芒;而上个月刚过完60岁生日的于娟娟对于现在的不少年轻人来说,也确实有些陌生。不过,于娟娟的经历和故事却足以让任何一个体操人,乃至关心体操的人感到骄傲。
当运动员的时候,于娟娟是北京队的元老。12岁进队的她,是北京队第一批队员中最年轻的一个,同时她又是北京队历史上第一个全国冠军。她18岁进入国家队,在国家队待了十年,直到28岁才退役的经历可以成为现今体操运动员延长运动寿命的典范。
当教练员的时候,她曾经是北京队的主教练兼副班主任,把被认为是没有任何发展前途、没人要的队员教成了全国冠军。
而在美国,她被称为“平衡木之母”,因为她教出了纽约州历史上的第一个平衡木10分的运动员。
杨明明于娟娟夫妇跟美国的缘分,要追溯到30多年前。1973年尼克松访华,中国体操队第一次派队到美国参加表演赛,这是中国体操运动员首次登陆美国,巧的是杨明明和于娟娟都在这支队伍中。那次的美国之行,不仅成就了这一对体操伉俪的美满姻缘,更是夫妇二人与美国缘分的开始。如今,杨明明和于娟娟都已拿到了美国绿卡,并且在那里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地位,而且一住就是15年。
说起这十几年中的奋斗历程,于娟娟用“一言难尽”来形容。毕竟,在异国他乡十几年经历的风风雨雨,这条成就自己天空的道路,无比艰苦。做私人教练 时薪100美元
在国内时,杨明明和于娟娟就是出色的教练;回想初到美国的那段时日,于娟娟认为,最应该感谢的,就是自己的这份技能。与许多体操教练不得不打一份与体操并不相干的工作不同,于娟娟的体操执教水平,帮助她很快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除了每天下午3时到9时在俱乐部里教美国孩子体操外,她和杨明明还拥有了一份不错的兼职:周末的时候到美国人家里给小孩子做“私人教练”。
比起俱乐部的工资,私人教练一小时的报酬是100美元,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那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收入。“那时候,我和明明每周六做三个小时,一个月下来就有近2000美元的收入,一个月的房租就这样解决了。”时至今日,每每想到这段经历,于娟娟就会为自己是个体操教练庆幸。有空下厨房 没空陪儿子
做运动员的时候,杨明明和于娟娟过惯了吃饭靠食堂的日子,因此他们俩都不擅长烹饪。到美国之后,一切都要靠自己,当然也包括做饭。于是,于娟娟除了每天到体操馆工作外,还要担负起全家人的饮食和穿戴。在国内很少做饭的她走进厨房,做饭、洗衣、收拾房间,她样样都做,真正成为了一个出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好妻子。
“其实做饭和料理家务还不是最大的麻烦。”于娟娟说起初到美国的那几年,一再地强调,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儿子杨光,“我和明明都要工作,儿子只能在起床的时候见到我们,然后就上学去了。等他放学的时候,正好是我们上班的时间,经常是我们开车出门,远远地看见儿子的校车回来,大多数时候都是擦身而过。儿子回家后,总是自己吃饭做功课,等晚上9时多我们回到家,他基本上已经睡了。”于娟娟把心思都放在了俱乐部里的孩子身上,对于自己的儿子,她“没有操过一点心”,但是儿子的成熟懂事,是娟娟最大的安慰。一句“跟我做” 闯过语言关
刚到美国的时候,于娟娟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语言关。“刚开始的时候哪里会说英语呀,但是教学生的时候还不能不说。”不过对于这道难关,于娟娟也有自己的解决方式,“遇到不会说的就只能做了。我到美国的时候已经46岁了,我还要到器械上给学生们作示范。那时候一句‘followme’是最管用的,让孩子们跟着我做呗。”
“在国外真的跟在国内不一样,家长付钱让你来教孩子,一定要出成绩,但是又不能说,不能骂,连说句重话都不行,只能鼓励,就这样那小孩还事多呢。”于娟娟谈到在国外的执教经历,至今还唏嘘不已,“我记得有一次,我有一个动作的英语不会说,就问了明明一下,用的是中文。小孩子立刻就不干了,他居然跟我说,‘娟,你不能说中文,这是在美国,你必须说英文。’是呀,这是在美国,说英文吧。”(本报记者 车莉)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于娟娟”,共找到
98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