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薛原 记者李贺普
雅典残奥会开赛两天,中国香港代表团夺得4金3银,全部来自轮椅击剑。
伊奥尼亚海边的赫利尼克奥林匹克中心,紫荆花区旗一遍遍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遍遍响过,欢天喜地的中国香港队队员彼此庆贺,一位清瘦的中年男子在场边默默注视。
他是中国香港轮椅击剑队“铸剑人”郑兆康。1998年,机缘巧合,郑兆康当上了香港伤残人士体育协会的一名专职教练。对于这群坐在轮椅上的弟子们来说,郑教练的名头令人肃然起敬--1986年和1990年两届亚运会男子佩剑冠军。那时,郑兆康还是广东队选手,也是国家队的名将。如今,郑兆康与这些残疾选手已相处六年。“从他们身上我真的学到了不少东西,”他说:“面对那么多困难,没有一个人说放弃。”
中国香港轮椅击剑队的成员全部是业余选手。有些在工作,有些在读书。平日训练一周三次,为了不影响工作和学习,训练只能在晚上。郑兆康说,协会提供一些训练经费,而剑则需要选手自己掏钱买。一把剑一千多港币,每人最少准备5把。有些选手就得“分期付款”:这个月买剑条,下个月买护手盘。训练地点在香港体院,来往交通也得靠选手们自己解决。数年磨剑,郑兆康已经把轮椅击剑项目磨练成中国香港队的残奥会王牌。几年前祖国大陆开展这项运动时,还曾派人专程去香港取经。
“击剑运动对他们的帮助非常明显”,郑兆康说,“有些选手刚来时身体都是软的,现在强壮多了。更重要的是,他们都觉得很开心。”
获得女子重剑A级金牌的余翠怡是位高中生,明年要考大学。余翠怡爱笑,笑的时候露出一排牙箍,说明这个小姑娘还很爱美。“2000年我去参加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当时我的项目还是游泳。有人向我推荐击剑。练到现在,我觉得击剑更有意思,两个人对抗比一个人游好玩儿。”
男子花剑A级金牌的得主是冯英骐。药检回来,他从兜里掏出奥运金牌比划着说:“这个比悉尼的小多了”。(完)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