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中外报纸奥运报道比较”结果公布北京青年报多项指标名列第一
北京时间2004年8月14日1点45分,雅典带给全世界一个巨大的惊奇。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阻隔,除雅典主体育场内的7万多人外,其他人都只能通过媒体感受“爱琴海的浪漫”。在此后的17天里,全世界的无数奥运迷也只能通过媒体见证此次盛会。就此而言,人们所感受的奥运会很大程度上是媒体眼中的奥运会。
尽管有电视直播的同步直观,有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但人们似乎仍忘不了报纸的墨香,仍希望从报纸上看到更多屏幕上没有的消息,仍希望看报纸如何解读他们已看到或没看到的现抄…毫无疑问,报纸仍是人们珍藏历史的最简便的工具。
那么,在这17天中,报纸媒体究竟向公众奉献了怎样的奥运会报道呢?本文选取了美国《纽约时报》、《今日美国》等媒体及国内近些年崛起的《北京青年报》等媒体进行了比较研究。希望与读者一起讨论出在此次奥运会中媒体奉献了什么、应该奉献什么?
■开幕式
■图片:哪个场景最打眼?
开幕式有无数个镜头,中美媒体是如何选择开幕式图片的呢?美国依阿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朱迪·波伦鲍姆对美国报纸观察后发现,在开幕式报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图片是各国运动员入场后站在运动场中的全景鸟瞰图。而人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比较国内媒体后发现,多家报纸则是刊发的新华社图片“爱琴海上燃烧的五环”。
两国媒体为何会选择不同的图片?专家认为:美国一些报纸更多采用运动员聚首主体育场的图片是因为,在伊拉克战争久拖不决的今天,美国人民渴望和平,渴望世界各民族友好相处。《纽约时报》刊登的两张美国运动员与伊拉克运动员在开幕式上的合影更强化了这一点。
而中国报纸选择“爱琴海上燃烧的五环”的图片也有两个明显的诉求:一个是希望世界各民族团结;另一个是希望中国军团旗开得胜。由此可见,两国媒体对图片的选择在某种层面上是一致的。那就是,两国都在追求文化内涵与视觉冲击力达到极致的图片。
■标题:哪些句子最难忘?
标题被称为报纸的眼睛,各报开幕式的标题是怎样的呢?专家所观察的几家国内报纸的开幕式报道都用了实题,突出“开幕”这一新闻事实。比如《北京青年报》的《雅典奥运会大幕开启》、《北京晚报》的《雅典奥运会开幕了》等。
相比之下,美国报纸则更倾向于用虚题来表达对事实的评价。包括《华盛顿邮报》的“神话,音乐,壮美”、《洛杉矶时报》的“骄傲,壮观:奥林匹克史诗般回到故乡”等。这些媒体都不同程度表达了对开幕式的肯定性评价。就“评价”而言,其实国内媒体也有涉及,比如《北京青年报》在特刊《风行雅典》中就以评价性标题《开幕式就像在家过新年》进行了报道。
■篇幅:哪家媒体最充足?
特刊是媒体在遇到重大事件时的专版。重大事件中的新闻竞争也常表现为特刊间的竞争。雅典奥运会对中国的意义并不仅限于其本身,它更在于它是北京奥运会前中国媒体最后一次实战演练。正是因此,中国媒体对此给予了极大热情。雅典奥运会开幕于8月13日,但报纸的比拼早在8月初就已开始,比如《北京青年报》从8月1日起就推出了特刊《风行雅典》,其他一些媒体也出版了特刊。
相比之下,美国媒体则要低调一些。《今日美国》名列美国体育报道强势报纸之首,它并没有为奥运开幕出号外或特刊。《纽约时报》周六只出A、B两叠,共20版左右,与奥运会有关的内容占了B叠四个整版,头版底部刊登了一张开幕式图片。
美国媒体比中国媒体低调,与雅典奥运会对美国的意义、与美国的国际国内环境有关:2004年雅典奥运会是中国观摩的机会、演练的机会,而对美国只是又一届奥运会;美国外有战争、内有大选,还有飓风的干扰,这些都分割了媒体的注意力。
■特色:哪份报纸最个性?
实际上,中、美报纸14日当天直接与开幕式有关的内容并不多,大部分报纸将大量笔墨用于预测性报道,让读者“先睹为快”。比如美国记者最感兴趣的就是号称要夺8金的游泳神童菲尔普斯,国内许多报纸则对首日冲金的赵颖慧、李卓给予了热切关注。
当开幕式亮相时,《北京青年报》报道形式上的一个优势也迅速体现出来———奥运报道联合体。当天,《北京青年报》在特刊《风行雅典》刊登了一篇名为《开幕式就像在家过新年》的文章。奥运报道联合体32名记者兵分九路,用多视点报道了置身雅典的中国运动员、中国大使馆官员、旅希华侨、中国志愿者、中国留学生在开幕式当天的经历,显示了奥运报道联合体的多点采访的优势,展现了一个立体全面的开幕式。
■头条:奥运报道在上还是在下?
一般认为,8月13日全球最大的事件无疑是奥运会开幕式,所以把开幕式作为头条似乎也顺理成章。而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在雅典奥运会开幕之际,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遭强飓风“查利”袭击。在开幕式次日,全美报纸虽在头版刊登了开幕式的报道和图片,但美国大部分媒体的头条都是“飓风”,奥运会开幕式报道处于二条或更靠后的位置。《纽约时报》的头条是“佛罗里达遭受飓风袭击损失严重”,并配有反映损失状况的大幅图片,第二条是来自伊拉克的消息“纳杰夫停火允许休战谈判”,报纸下半版才是雅典奥运会的报道。《华盛顿邮报》的头版头条也是“飓风查利横扫佛罗里达”。尽管“飓风”不会影响到美国中部,但《芝加哥论坛报》(美国中西部主要都市报)仍以飓风作为头条。
开幕式没在美国报纸上博得“头彩”,一方面是因为电视直播后开幕已不再是“新闻”,另一方面是飓风更具“贴近性”。对中国而言,当天的报纸也有灾难性报道———浙江等地遭遇台风“云娜”。对于该新闻,中国报纸也都处理得很重,但相对来说大多数报纸都将其放在奥运会下面。
■比赛日
■图片:谁能称上视觉盛宴?
17天中,许多中国人按雅典的节奏生活着,过着“颠倒黑白”的日子。人们喜极而泣,人们悲极而泣。各种滋味相加等于享受奥运。
图片是报纸的面孔,也是报纸表达意见的途径之一。在17天中,中、美许多报纸除在头版刊登大幅奥运图片外,每天还在里页奉献给读者少则二三十幅,多则上百幅图片。这是一次怎样的视觉盛宴?具体的统计结果是,《北京青年报》以1086幅图片名列榜首,其次为《京华时报》的715幅,第三名为《北京晚报》的632幅。我们还注意到,在这17天中,中国报纸的奥运会图片量远远超过美国报纸。统计得出,《纽约时报》的图片总量为461幅,而《今日美国》则为361幅。
■版数:谁家“菜量”最足?
图片多少和版面数量有着直接关系。在17天中,中国报纸的奥运会报道版数远远超过美国。《纽约时报》的全国版在常规的2至3个体育版的基础上将雅典奥运版面增加到每天8个整版。《今日美国》除了在常规体育专叠上刊登奥运报道外,还出了12版的奥运特刊。《今日美国》常规为周一至周五刊,虽出了特刊,但并没有在周末两天给雅典奥运会特殊待遇,在雅典奥运会跨过的三个周末都没有出刊。《纽约时报》是每天出刊,但只在日常体育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几个版面,没有出特刊。
从篇幅上看,国内几家报纸明显比美国多,我们观察的几家报纸都出了特刊,而且特刊篇幅在8至16版。从8月14日至8月30日的奥运报道版面总数来看,《纽约时报》为127版,《今日美国》为109版。在国内的“对开”大报中,《北京青年报》以266版高居榜首,在“四开”小报中,《新京报》以272版居第二,《北京晚报》以211版名列第三。
■兴奋剂问题:哪家报纸最关注?
兴奋剂问题一直是历届奥运报道的关注重点。本届奥运会一共查出24名运动员使用了禁药。关于这一问题,国内媒体给予了很大关注,而美国报纸更是把兴奋剂作为重点追踪的问题。
以《北京青年报》为例,仅在奥运会期间就有28篇报道是围绕兴奋剂问题的,这些报道夹杂在众多令人激奋的体育赛事报道中间,形成强烈的反差,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弘扬了奥运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新京报》此类报道为19篇,《北京晚报》为17篇。
除了对兴奋剂新闻事实本身的报道外,各大媒体也都热衷于介绍以先进科技来谋求解决兴奋剂问题的办法,比如本届奥运会宣布将把各国运动员的尿样保存8年,在这8年中不断以最新的技术对这些尿样进行反复检测,可谓“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日新月异的技术给所有的运动员带来永远的震慑力。
■裁判问题:谁的文章排第一?
雅典奥运会上另一个热点问题是裁判的公正问题。国内几家媒体关于裁判问题的报道总篇数从8篇到23篇不等。综合性报纸显然比专业报更重视这类体育之外的问题。对于中国的观众而言,裁判问题显然比兴奋剂问题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北京青年报》刊登的消息“国际剑联宣布停止匈牙利籍裁判执法奥运会的资格,男花团体决赛执法是耻辱”,令无数人在解气的同时也不能不为三剑客的黯然退场扼腕叹息;而另一则消息《所有观众都站在涅莫夫一边,涅莫夫一夫能宁人》中,观众以长达十分钟的掌声“逼迫”裁判重新打分。涅莫夫失去了金牌,但他以完美的动作和大度的仪态赢得了所有的观众,这也是奥运精神的一部分。裁判的不公被媒体曝光和批判,而裁判的公平执法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媒体也坚定地站在裁判一边,比如坚持认为佩尔索尔犯规的那位裁判就得到了媒体充分地肯定。关于裁判问题的报道量,《北京青年报》为23篇,《新京报》、《京华时报》同为17篇,《北京晚报》为9篇。
■金牌报道:谁更有奥林匹克精神?
比赛总有输赢,赢了皆大欢喜,输了令人遗憾、失望。对于输赢的两种情绪流露在人们的脸上、言语中,也表现在媒体的报道中。
通过比较可以看到,成功的选手被予以最热切的媒体关注,各种醒目的大标题是对成功者最大的奖励。比如,“12″91飞人刘翔跨越历史”,“风驰电掣刘翔夺金”,“优势惊人力压群芳———郭晶晶三米板封后”,“中国网球终于扬眉吐气”等标题,既反映出了成功者内心深处的一种喜悦之情,又体现出成功者本国媒体的一种自豪之情。关于金牌的报道,研究人员选取了刘翔和李婷、孙甜甜作为比较对象。关于刘翔的报道量,《北京青年报》在“对开”大报中以27篇名列第一,《新京报》在“四开”小报中以28篇居第二。关于李婷、孙甜甜的报道量,《北京青年报》以14篇居第一,《京华时报》、《北京晚报》居二、三名。
正如中国媒体对20年等一回终于圆梦雅典的中国女排表达了无限尊敬一样,美国媒体对美国女垒和女篮表达了强烈的尊敬,并特别称赞由一群老兵组成的美国女足在最后一次国际大赛中取得了金牌的辉煌成绩。
不过,对于期待中应该获胜却失利的团队或者个人,有的媒体直言不讳地批评,甚至流露出失望和指责的情绪。比如,在美国媒体眼里,美国男队比女队黯淡得多。美国男队没有通过棒球资格赛,没有派男足参赛,而NBA球员更成为笑柄。《纽约时报》在8月16日的头版以“梦之队的催醒警钟”为大标题报道美国男篮开局就输给波多黎各。
中国和美国报纸都对征战赛场多年的老兵表达了强烈的尊敬和惜别之情。《北京青年报》在8月30日的奥运总结中以整版篇幅惜别在赛场失利的昔日健将,并用大标题“昔日高手悲情告别”。美国摔跤选手RulonGarner曾在悉尼奥运会上打败强大的俄罗斯选手AleanderKarelin而闻名美国,但这次他只获得了铜牌,但美国报纸用醒目的图片欢送他退役:他的摔跤鞋不是穿在脚上而是放在摔跤场上,表示他将退役。
媒体的态度影响着公众的态度。媒体应该以奥林匹克应有的精神去引导公众。国内有媒体曾在中国男篮失利时,将“溃败”写于标题中。而随着奥运会的推进,“惜败”更多地出现在媒体的标题中。这是用词的变化,更是态度的变化。
■结束语
■中国队让世界对北京充满信心
当北京接过五环旗时,奥运会就进入了北京时间。8月30日的国内报纸基本都表达了“雅典谢幕,北京登台”的意思。评价雅典奥运会,国内报纸使用最多的词汇是“完美”、“圆满”,表达了对雅典奥运会的充分肯定和赞赏。同时,中国团队在雅典赛场的精彩表演更增加了国内对2008年北京奥运的信心。
美国媒体总结雅典奥运会的基调是:正面肯定并表示赞美,这与对雅典筹办奥运会期间的报道形成很大反差。开幕之前的报道充满了质疑,那时的报道特别针对场馆建设工期延缓、禁药问题和安全问题。在总结雅典奥运会的时候,美国媒体普遍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希腊带给世界一个惊喜,令世界刮目相看,他们提供了一流的设施、有效的安全保障账,并且表现出热情好客,尽管雅典将留给自己一张巨额账单。
《今日美国》在8月30日的社论中指出,奥运会之前的两大担忧———组织工作不得力和恐怖袭击“令人欣慰地没有发生”。
美国媒体对外国选手最多的尊敬给了中国选手,赞扬他们在本届奥运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并自然地联想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纽约时报》8月28日头版头条报道刘翔110米栏夺冠和邢慧娜的万米冠军,标题就是“两名中国选手田径夺金堪称2008前奏”,文章强调了在同一天晚上取得的这两项田径成绩的重要意义。《今日美国》在8月30日最后一期特刊上总结雅典奥运会时,刊登文章预言中国团队将在2008年的杰出表现,题目是“年轻的中国队发挥出力量”,雅典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世界增强了对雅典的信心,中国代表团的杰出表演更增强了世界对北京的信心。未来四年,祝愿北京走好!
(本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奥运会总体影响课题组研究员钟新副教授,美国依阿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朱迪·波伦鲍姆教授,美国北卡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赵心树教授共同策划。波伦鲍姆教授负责研究美国媒体,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及在校研究生王春枝、徐琦、陆佳怡、沈筱婷、曹皓负责国内媒体和雅典媒体个案观察与资料采集。钟新撰稿。)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