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兆致,31岁;吴汉雄,23岁。他们都是中国男子花剑队中的广东“剑客”。
4年前,董兆致与队友王海滨、叶冲在悉尼以一剑之差惜败于法国队,无缘男子花剑团体奥运金牌。4年后,吴汉雄加入中国男子花剑队,与董兆致一同出征。没想到,雅典奥运会最后留给他们的仍是银牌。
对董兆致来说,奥运金牌的梦想或许将成为一辈子的遗憾。不过,对吴汉雄来说,他仍有机会参加北京奥运会,并用一枚金牌一圆中国男子花剑队的奥运金牌梦,一圆他自己的家人以及董兆致的家人共同的奥运金牌梦。
本专题撰文:本报记者 张健强(除署名外)
丈夫夺取奖牌日
恰是妻子生日时
“这6年来我几乎一直都在等他。我们在一起已经6年了,但是在这6年里,他在家的时间加起来可能还不到1年。”于瑞玲缓缓地谈起自己的明星丈夫,那个在世界剑坛上驰骋的董兆致。
在这番话的后面,是一个现代的“牛郎织女”故事,是一个平凡生活着的家庭,但这个家庭却是属于奥林匹克运动的一部分。
“你们可能不知道,他打决赛的时候正好是我的生日。”于瑞玲说,“他今年曾经拿了两个世界杯分站赛的个人冠军,时间都挺巧的,一次是3月8日———妇女节,一次是5月9日———母亲节。虽然他没有拿到冠军,但他能够获得奥运会亚军,我也很高兴了。”
昨天是农历的七月初七,正好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俗称“牛郎织女节”。“是啊,我们刚开始‘拍拖’的时候,朋友们总是在开玩笑,说我们是牛郎织女,正好他又姓董。”于瑞玲笑着说。
电话连起牛郎织女
“我是1999年初和他认识的,当时他打完亚运会不久。”于瑞玲原来在广州石牌村村委会工作,广州是董兆致的故乡,“我有个同事正好是他的同学,有一天一个朋友店铺开张,大家一起去吃饭,我们就这样认识了。”
“他挺会讲话的,很开朗。我们也因此成了朋友,而且很快就开始‘拍拖’了。我甚至不知道他是玩击剑的,直到后来去二沙岛看他比赛,才觉得戴面具的他很有神秘感。”
“1999年3月,他就去北京了,开始备战2000年奥运会。从此我们见面的机会一直很少。”在聚少离多的日子里,电话成了两人唯一的联络方式,我想如果传说中的牛郎织女也有电话的话,也许电话也是他们唯一的沟通方式。
“他不管去哪里,中午一个电话,晚上一个电话。而且我们打电话不是一报平安就挂机的,还要聊很多,说说他,说说我,一说就不知道多长时间了。这几年来,我们都不知道花了多少电话费了。他这次去雅典,也是每天都打电话回家。”
但是隔着大洋的电波里并不仅仅是情话,至少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之前,电话里的内容就有些沉重。
在昨天那场决赛中,中央电视台的解说员认为董兆致是个“冷面剑客”,但于瑞玲坚持认为他是个“柔情剑客”。2000年出征悉尼奥运之前,董兆致的心情并不好受,当时他的母亲正身患绝症,那个时候每天电话里的内容就不再是爱情,而是亲情。“董兆致打电话回家里,他妈妈为了让他好好比赛,都是只报喜,不报忧。深夜的时候他就打电话给我,问我实情。毕竟人病成那样,整天说没事,他也不相信。我也不敢全说实情,半真半假地应付他。”于瑞玲说。
2000年,在悉尼,中国男子花剑队以一剑之差痛失团体冠军,但对于董兆致来说更难受的还在后面。他从悉尼赶回来之后,陪伴了母亲最后的25天。
丈夫出征前一天
女儿来到人世间
“很多记者采访我,想要些我们两人的生活照。可是我很为难,我和董兆致真的没有什么生活照。”于瑞玲说。
董兆致在2001年九运会之后选择了退役,成为广东女子花剑队的主教练。两人的感情得到了实质性的进展,并在2002年领取了结婚证。“他多忙啊,我本来以为这样能多见他几面,但是他当教练后,每天早上要带队训练,结果每周才回来两次。”
2003年3月,董兆致又接到国家队的调令,前往北京备战2004年雅典奥运会。“这一拖就是1年零9个月,我们才摆了酒席。”
在出征雅典前夕,董兆致又多了一份牵挂,他的孩子将在8月初出世。在出征之前,董兆致曾对记者说:“我8月8日走,预产期是8月9日,回不去了。我很感激瑞玲,也欠她很多。上届奥运会是她替我照顾妈妈,这届,又得劳烦她照顾自己和肚子里的孩子了……”
董兆致的千金在8月7日提前出世,比预产期提早了两天。这份牵挂就从北京又带到了雅典。
女儿等父亲来取名
“他现在每天都打电话回来,但是问女儿的事情多过我了。”于瑞玲笑着说。
每天中午,雅典那边还是早晨,于瑞玲在电话的这头讲述女儿的故事,董兆致在雅典的那头乐得“哈哈”大笑……
在北京时间昨天凌晨,才出生15天的小宝贝不哭也不闹。“出生的时候6斤7两(合3.35公斤),现在可能重很多了,其实平时很调皮的,但是今天很乖。”于瑞玲说。
这个小宝贝至今还没有名字,“要等董兆致回来给她取名。”于瑞玲说。
“他打完比赛,第二天就飞回北京。”于瑞玲显然等得很心焦,她对董兆致本人的期待更甚于那枚金牌,“不知道回到北京后,他能不能先回来一趟呢?”
在看比赛的时候,于瑞玲更多的是加油,没有抱怨,“我没有期望他得什么。就算拿到金牌,得到富贵又能怎么样?我只有见到他本人才安心。”
6年的等待,要说无怨无悔那也是不可能的。“其实我也希望他以后能多一点时间在家里,他现在31岁,已经有20年的时间交给击剑了。如果他能够朝九晚五,和我一起过平常的生活,我会很满足。”于瑞玲说,“但如果他选择继续击剑生涯,我也愿意支持他。这都看他自己的选择。”
于瑞玲的人生经历昭示:比金牌更值得等待的是———爱人。
采访札记
分享关心
在2004年8月22日凌晨,于瑞玲接待了许多记者,很多人要求到她家里通过电视直播一起观看董兆致参赛的男子花剑团体决赛。“来吧,今晚会很多人的。”她说。于瑞玲对每个人都微笑,她欢迎每一个来为董兆致,为她的丈夫加油的人。
说实话,在观看比赛时,于瑞玲平静的表情令人惊讶,除了董兆致表现好的时候鼓鼓掌,董兆致打得不好的时候叹息一声,她并没有其他激动的表现。
“其实我没有期望他拿什么,他能够去打奥运会已经说明实力了。我只是希望他平平安安。”她说。
记者在这句话之后感受到了于瑞玲与其他关注比赛的人的不同。她关心的不是金牌,而是那个在雅典赛场仗剑直行的人,那个令她魂牵梦萦的人。在8月22日这天,我们大家都在分享着于瑞玲的这份关心。
拿金牌可以得到很多,但有很多东西不是金牌可以囊括的。不信,你可以问问董兆致。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