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雅典8月22日体育专电 杨明日记:金牌焦躁
记者杨明
中国体育的确强大了,强大到除了金牌,银牌和铜牌都变成了“垃圾”,媒体没兴趣写,读者和观众也没兴趣看。奥运会本来是场精彩纷呈的“大戏”,是人们欢乐和庆贺
的超级大PARTY(派对),但现在好像弄得焦虑异常,紧张得要命。大家都盯着金牌榜,中国丢了一块,天塌了一半;再丢一块,地陷了三分。男篮输了,转眼间变成了男足;年轻选手失常了,成为讥讽对象。这种现象不正常。
我个人反对“惟金牌论”。金牌的真正价值仅仅体现在追求金牌的过程中。为了胜利而苦练,为了金牌而拼争,这个过程是最有价值,也是最值得提倡的。一旦金牌挂到脖子上,我认为金牌就变成了纯粹的象征物,是镀了金的铁片,除了有纪念意义,连小偷都不会感兴趣。
这关联到奥运金牌到底意味着什么的讨论。金牌真的非常重要吗?丢了金牌,或拿到银牌和铜牌,甚至连前八名都没进的选手,就变成罪人,或者是纯粹跑龙套的吗?
拿金牌其实和登山一样,重要的是过程,登顶只是一个象征,一个被外界认可的标志。一旦登了顶,所有的努力和付出就成为了纪念,下一个目标是寻找更高、更艰巨的挑战。女子举重、羽毛球、乒乓球,这些中国的优势项目这次受到冲击,不是坏事。如果女子举重和穆特鲁一样,都是一把定乾坤,那到手的金牌干巴巴的,实在没有什么意思。
中国这次最终能拿多少金牌,一直是不少人关心的焦点。一块块扳着指头反复数,目光全盯在这些尖子身上,忽略了“沉默中的大多数”和国外选手的精彩表现,这实在比较令我费解。算金牌,那是代表团领导的事,和其他人没有直接的关联。为什么要把自己搞得紧张兮兮,一惊一乍的呢?不超过28,中国体育这四年就白练了吗?金牌总数排第三,咱到底能证明什么?就非得我们赢,人家输吗?那拿不到任何金牌的100多个国家的人就不看奥运了吗?
“惟金牌论”是对体育和奥运的曲解和误读,是狭隘的表现。44岁的奥蒂明知难逃失败命运,还是站到女子百米跑道上;38岁的美国名将德弗斯在女子百米中也没能跑进决赛。除了她们,还有不少国家的选手百米跑14秒多的,穿着长裤子。对,她们是失败者,但在她们身上,人们看到了人性中闪光的东西,感到了奥运精神的伟大。
赵蕊蕊又伤了。明知道骨头不行,但外界压力太大,不上不行,结果,这个选手的运动生涯恐怕就此毁了。这看似小事,但其中隐藏着一些我认为是残忍的东西。真需要拿一个选手的运动生涯作赌注去压一块金牌,或几场胜利吗?美国的“梦六队”输掉了裤子,被讥讽为“噩梦队”,但美国记者不当回事。奥尼尔、科比、基德、麦克格雷迪这些巨星为了安全,找个人借口不来,也没引起滔天民愤。换了咱们,又会怎样?
中国男篮输了,其实是预料之中的事,没什么可惊讶的。出了一个姚明,就以为中国篮球不得了,这是幼稚。咱们有后卫吗?咱们会跑位吗?欧洲篮球不是白给的,水平一直比我们高,只是以前不愿承认罢了。
这届奥运,看似中国选手大起大落,其实,这太正常了,用不着神经兮兮。中国选手失常的比率并没超过正常值,失误的巨星多了去了,只不过,媒体没报道而已。
最后想说,28金这次肯定超不过去。光统计金牌本身就是错误,奖牌总数更重要,优势项目外进入前八名的多些更重要。
金牌焦躁是一种病态,不能忽略金牌外的大多数,奥运会不是为金牌选手设的,那样也用不着有1万多选手参加。奥运是和平时期的战争,这个提法不敢苟同。如果是,也仅仅是几个体育大国之间的战争,和五分之四的国家和地区无关。高兴、热闹、精彩,什么都看,一通乱看,比光看自己人能拿多少金牌有趣的多。(完)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