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大大的床,放在体操馆的中央。没有枕头,没有被子。
请别误会,这张床,也是奥运会比赛器械。床面是由上场比赛时,运动员们有的穿运动鞋,有的只穿袜子。“床”边有7个裁判,5个根据动作完成评分,2个根据难度评分。
“不要小看这张床。”同行的一名“蹦床”行家说:“床面只有6毫米厚,但你上去随便乱跳乱撞,床也破不了。”
起源杂技
把蹦床比赛放在体操馆,这倒不是“喧宾夺主”。蹦床起源于法国,最早的蹦床运动员,就是法国杂技演员杜·坦伯林。1997年,国际奥委会将其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目前设男单、女单两个项目。
昨晚代表中国出赛的黄珊汕,只有18岁,是个漂亮的姑娘。与全世界大多数蹦床选手一样,黄珊汕也是由体操选手“转行”的。比赛前,扎着一根马尾辫的她,笑得很灿烂。
看得出,蹦床比赛与其他项目不同之处在于,选手开场前全都很轻松,连一般的“深呼吸”动作,也很少见到。赛场边,一名美国运动员居然还在手机上玩起了游戏!
欣赏性强
蹦床比赛,具有相当强的观赏性。各国选手轻盈地上下翻飞,做出惊险的翻腾动作,观众们掌声不断。
不过,因为蹦床是一项新的运动,所以现场的观众,还很少知道比赛规则。往往一阵热烈的鼓掌之后,裁判打出的分数却很低,而有些动作看上去一般,却得到了很高的分数。
原来,蹦床比赛必须包括5个方面的动作。决赛中,选手可以选择10种技巧,因为一张蹦床只有十几平方米,而比赛则要求选手蹦起的高度,至少为8米。所以蹦着蹦着,选手也时常蹦出床,这也意味着淘汰出局。
像只小鸟
穿着一身红黄相间的运动服,中国小丫黄珊汕出场了。可能是年纪还小,黄珊汕蹦跳的高度一般,但动作优美,尤其是落地非常稳定,这赢得了阵阵掌声。
“她像是一只小鸟一样。”身旁一名观众,主动打招呼说:“看她比赛有一种飞的感觉。”
不过,据“行家”介绍,黄珊汕的动作,有两点不足。“一是她动作难度太小,要拿金牌,只有靠别人失误。二是她做几个动作,脚背没有绷直,可能要减点分。”
果然,最终黄珊汕拿到了铜牌。赛后,黄珊汕笑着说,为了确保稳定,自己没有拿出最强、最难的动作,“拿到一块铜牌,我也觉得满意了。”
特派记者晏秋秋(本报雅典今日电)
黄珊汕像鸟一样飞翔的漂亮动作
图T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