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82,中国男篮输了,而且输得让人很不痛快:全场比赛攻防无力/死气沉沉,第二节单节输了12分,第四节阿根廷干脆换下了吉诺比利等主将,可以说这是哈里斯上任以来中国表现最差的一战。除了刘炜7投5中得10分,姚明13投6中得15分,其余球员的得分都不到10分。3名开场主力李楠、易建联、朱芳雨全场命中率分别是14%、33%、25%,这还是我们的国家队吗,我们的球队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姚明的15分明显低于上一场的39分,这是情理当中的事,不是说姚明没有实力,也不是他状态不好,但当对手应用了正确的夹击策略,姚明拿不到球,得分不可能太高。这个时候,中国队最需要的是有一两个点来分担姚明的得分压力,这样全盘才能打活。哈里斯也非常清楚的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反复调兵遣将,反复换人,希望有一两个球员能够找到得分感觉,从而扭转颓势。
在哈里斯的心目中,除姚明之外的11个球员除了位置不同,并没有绝对严格的主力与替补之分,所以哈里斯分配上场时间基本上是根据球员的临场表现,这可以从每个人的上场时间数字得到证明。换你上场,投两个球,不进马上换下来,再换别人上,别人不行也得马上下来,直到找到合适的投手为止,这是最典型美国教练式的换人。
在美国的训练教练体系当中,球员就是在这种非常激烈的竞争中拼得上场时间的。状态好你就可以上场,获得更多的上场时间,适者生存,美国球员普遍比较适应。NBA中每过一个赛季,都会有半数的球队阵容大变脸,球员水平升降造成的主力替补更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在中国的训练教练体系中,主力和替补有着比较严格的界限,大多数俱乐部教练是不会让主力坐太长时间板凳的,就拿现在这届中国国家队队员来说,他们在联赛中一般都有30-40分钟的上场时间,一旦上场时间减少或者频繁被换上换下,就会变得无所适从,命中率奇低,防守不兴奋。
哈里斯的中国队就这样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上场的人必须命中率高,否则立刻下场,而替换上场的人还没等手变热就会因为一两次表现不好被换下,哈里斯苦苦期待中国队的第二得分手,但这个人恰恰就是被哈里斯的“美国式换人”给扼杀掉了。其实这个毛病中国队不是没有犯过,在2002年釜山亚运会,在美国学习了很长时间的教练王非就在中国队尝试过“美国式换人”,当时的结果也是非常不理想,让中国篮球输掉了垄断长达20年之久的亚洲冠军。
也许哈里斯应该考虑一些中国“国情”,中国球员必须获得足够上场时间才能收获信心,才能打出最起码的水平。也许哈里斯应该考虑改变不分主力替补的做法,也许只有这样中国男篮才能重温8年前的8强之梦。(搜狐体育小宝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