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说明,我们应该恐韩,但我们没有真正“恐”韩。5.1之战的惨败再次证明了我们既没能认清对手,更没能认清中国足球一直走在“无知者无畏”的路上。
“恐韩症”是中国的足球记者给中国足球诊断出来的一种病,从文字上说,是从“恐高症”演绎而来,借了“韩”“寒”两字的同音。然而长沙完败之后,笔者却认为我们从此不应该再提这个说法,原因并非我们不怕韩国队了,而是因为“恐韩症”不是中国足球之病的准确诊断,甚至可以说是误诊——我们明明得的是非典,怎么可以当成普通感冒呢?!
的确,在现代足球的领域里,有很多同一水平的球队因为战术风格相生相克而产生所谓“天敌”现象:别人都不怕,惟独怕他。比如二十年前的法国队和德国队,两次在世界杯的半决赛里相遇,无论是法国队风头正健还是德国队如日中天,结果都是德国人取胜。在1982年世界杯的半决赛里,加时赛法国以3比1领先(当时还没有采取金球制)竟然被德国人扳平,最后点球落败。1986年,淘汰了巴西的法国队在半决赛面对人才凋零正在困难阶段的老对手,再次0比2失利。由此,法国足球界产生了一种“恐德症”,以致于在1998年法兰西世界杯上,当他们淘汰了意大利进入半决赛之后,全法国都很紧张地观看德国队同克罗地亚队的四分之一决赛,尽管当时的德国队已经阵容老化实力非比当年,法国人还是宁愿碰到克罗地亚。所以当苏克尔打进第三球锁定胜局的时候,最响亮的欢呼来自于法国的电视同行和现场球迷。他们感谢克罗地亚帮自己解除了一道心理障碍。法国足球当年的“恐德”可见一斑。当然,近年来,法德双方的实力对比形势巨变,法国人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再也不提旧事了。
类似的阶段性天敌现象还有德国和英格兰之间,巴西和阿根廷之间,等等。这些现象的前提是,双方都是在某一特定阶段达到了同样的竞技高度,在追求最高目标的决斗中上演了最高水平的经典比赛,但是失败的总是其中固定的一方,不论过程如何精彩。这样的激情对决,双方在事后都无法解释自己的成败,所以只好归因于风格的“天敌”。
再看看我们的所谓“恐韩症”,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我们这么多年来,尤其是足球改革十年来,与韩国队的比赛,有几场符合上述条件的?我们有精彩激烈的过程吗?有令人扼腕长叹的惜败吗?很少。我们见得最多的,是5月1日这样的完败、是开场九分钟的溃败。我们已经20年几十场比赛没赢过人家,无论从相互间比赛纪录到国际大赛成绩都和人家有天壤之别,明明根本不是人家的对手,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哪里能用风格相克这样的逻辑来给自己套上“恐”谁的保护膜?!
即便是上次世界杯时的国家队,也只是因为分组避开了伊朗沙特,韩国日本作为东道主又不参加预选赛,我们才得以出线,而且在那个时代与日韩伊沙的七次交手也只有可怜的五负二平,这次我们在主场都赢不了马来西亚,我们的国家队可以打平国土面积只有北京市的三十分之一的安道尔队,我们在亚洲还有谁不恐的?!中国足球根本就是“恐球”!你没见我们的队员处理球的时候一个个慌不迭地象是生怕被火红的热煤球烫着一样嘛。
和我们相比,日本队倒真可以算是患有“恐韩症”。因为这些年日本队进步神速,在亚洲独树一帜,境界上已经达到欧洲二流水平,甚至他们的比赛观赏性和技术含量都超过了韩国队,但是,每每日韩之间对决的时候,日本队就是占不到便宜,韩国队那股子拼命劲儿在打日本的时候也特别起作用,往往令日本队一筹莫展。这才是真正的“克星”现象,有点谁都不怕,惟独“恐韩”的意思。
而我们呢?我们有资格提“恐韩”吗?我们是只“恐”韩吗?如果说有恐惧,那我们是恐伊,恐泰,恐香港,甚至恐马来西亚,根本上是恐惧自己。这种恐惧其实质是心理障碍,不是真正的“恐惧”,真正的恐惧可以催发绝望的力量,但我们在中国足球身上看到这种绝望的力量了么?
在本次奥运会预选赛刚开始的时候,笔者在看了各组比赛之后写过一篇对亚洲足坛今后格局的预言性评论,体坛周报的编辑给我改了个标题叫《亚洲第七?》,其实,我自己原来写的标题是——《中国足球,亚洲第几?》。 特约评论员 黄健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