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亚超越体育本身
举办亚运助广州晋身国际大都市
排队是否插队表现市民文化质素
定位不能局限于建场馆建购物中心
本期嘉宾 霍震霆 霍英东集团公司董事总经理、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奥委会委员、亚奥理事会第一副主席
本期主持 刘勇新快报记者
新快报香港专电(特派记者 刘勇)由于马来西亚吉隆坡退出申亚,广州已经成为申办2010年亚运会的惟一城市。若举办亚运会,对广州意味着什么?广州又应该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昨天上午,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亚奥理事会第一副主席霍震霆先生在其位于香港中环的中银大厦办公室,以其丰富的阅历和专业的眼光,向本报记者讲述了他对广州申亚的部分看法。
新快报:香港曾经在四年前申办过2006年亚运会,当时是出于何种目的?
霍震霆:其实,投入那么多资源去举办像亚运会这样大型的综合性运动会,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那只有15天的比赛,也不是为了几块奖牌那么简单,主要还是通过举办亚运会去建设很多的设施和配套设施,也即是在加快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国际知名度、加强城市文化内涵、加强市民凝聚力等方面有一个很大的促进。所有这些实际上都已经超越了体育的本身。我想,广州申办亚运会的意义也应该包括这些。
譬如,亚洲城市起步较迟,日本早些年通过举办奥运会,经济开始突飞猛进,而韩国前两年举办世界杯、亚运会,经济又开始新一轮的启动。
新快报:申办2006年亚运会后,香港有没有想过继续申办2010年亚运会?是什么原因放弃继续申办?
霍震霆:我们当时的确有意想申办2010年亚运会,但考虑到申办2009年东亚运动会,对香港来说可能更加合适。所以,我们转而申办2009年东亚运动会,并成功获得主办权。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香港东亚运动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未来几年全世界都在关注我们中国,届时,北京、香港、广州三位一体,互补性很强。
新快报:作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亚奥理事会第一副主席,您对广州申亚的建议如何?
霍震霆:在我看来,广州在国内的知名度毋庸置疑,但广州如何成为一个国际性大都市?举办亚运会就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就目前的情况,广州的下一步工作非常重要,因为这涉及到国际形象。广州作为一个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旧城改造值得关注,如何保持这2000多年城市文化内涵?2000多年的城市文化有多少保留下来?到了2010年,有多少有特色的文化可以保留?
说实在的,举办亚运会不是建多少场馆那样简单,因为亚运会实际上是一个世界性舞台,主办城市需要趁这个机会在城市内涵、市民素质、公民教育、语言接待等方面改善。而这些方面其实主要是通过一些小的细节表现出来。譬如说,排队的时候是否有很多人插队?搭乘电梯时是否你争我抢?这些小环节就看出一个城市的文化质素。还有,当一些老人家回到广州时,连旧时的回忆都找不回来,那可是大问题。
香港现在开放“自由行”个人旅游,不可能单靠卖电器、饮食这样单纯的旅游项目长久发展下去,这些都很表面的,主要还是要想办法增强本地的文化内涵,这样的话,全世界的游人来到香港才会觉得有兴趣。如果让我2010年到广州旅游,不可能单让我旅游那样简单吧?所以,广州要趁申办2010年亚运会这一难得机遇,加强岭南文化的建设。而这方面,香港和广州都一样。
新快报:广州举办亚运会,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霍震霆:首先,政府的资源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市民的参与。“奥林匹克精神”中很主要的一项是“参与”。我参观过很多届奥运会,成千上万的志愿者为奥运会服务,他们不奢求任何补偿和薪酬,得到的只是一套制服,他们觉得“参与”才是最重要的。
国家、广东省、广州市政府都非常支持广州申亚,现在最重要的是全民参与这项活动。政府和市民一起合作,那才是整个广州、广东省的荣誉。
还有“定位”问题。现在世界发展很快,而举办亚运会就给了广州一个晋身国际化大都市的机会。2010年亚运会不是建多少个体育场馆、多少个购物中心那么简单,我们应该将眼光放长远一些,而且还要改变思路,在城市建设、城市文化内涵、公民教育等方面去考虑多点。这就是“定位”问题,换言之,定位要高,不要拘泥于目前的条条框框。(晓航/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