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却一桩心愿——记奥运歌曲《人类竞赛》作者 |
|
|
SPORTS.SOHU.COM 2004年3月25日11:55
中体在线-中国体育报
|
|
对于一直关注北京奥运的人来说,丛欣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这个个子不高胖胖乎乎的女孩似乎注定与奥运有缘。从1993年到2001年,从14岁到22岁,从蒙特卡洛到莫斯科,丛欣竹经历了两次北京申办奥运的历程,经历了失望伤心,也经历了喜悦激动。正像她自己所说,她是一个幸运的女孩,她亲历了一个城市非常重要的两个时刻,她拥有其他大多数同龄孩子没有的体会,她比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
像她这个年龄的青年一样,丛欣竹拥有绝对的自信,这不仅来自于以往的经历,更来自于她在学业上的优秀。从她的眼神中,你可以看到一股飞扬的神采;在她的谈吐中,你可以听到对未来的期待和把握。与此同时,这并不妨碍她与你———一个第一次见面的记者侃侃而谈,因为她拥有这个年龄人的优点———坦白。
这就是丛欣竹,北京奥运会第一批奥运歌曲入围作品《人类竞赛》的作者,一个24岁,正在中央音乐学院就读作曲系研究生的女生。
说到这个歌曲,丛欣竹表示,她与其他参与者不同。因为参与了两次申奥,因为感受了北京的失落与欢腾,她早已经将创作一首歌曲作为自己的任务。“就像还愿一样。既然国家给了我别的孩子无法经历的机会,并且因此影响了我此后的道路,作为一个音乐人,我觉得我有义务参与为北京奥运创作歌曲,一定要做出我的贡献,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
“我没有想到奥组委会以向社会征歌的方式征集奥运歌曲,但是这么做的好处是给大家一个公平的机会。”可以说,很早之前丛欣竹就开始着手准备创作奥运歌曲了。她收集了历届奥运会的会歌,认真研究曲子的创作风格,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创作奥运歌曲不能像创作流行歌曲那样,以往奥运会的会歌都是古典曲风,只有从洛杉矶奥运会开始才逐渐向流行音乐过渡,吸收了一些流行歌曲的元素。奥运会是一个盛大的仪式,只有严肃音乐才能体现它的庄重感。
请喜多郎编曲成为《人类竞赛》的一个新闻点。丛欣竹说:“其实我自己也能编曲,但是请喜多郎编主要是想加进电子音乐。此外由于他深谙东方文化,比较容易理解我所要表达的感觉,通过他的再创作,可以更好地表达我的思想。”后来的结果果真如丛欣竹所预料,在没有过多地解释的情况下,喜多郎理解了丛欣竹,并且在乐器的选择上与丛欣竹不谋而合,例如开篇的钟声,贴切地传达出这是中国,这是北京。
参与此首歌曲创作的还有时任英文杂志《北京月讯》主编的赖斯。在合作者的选择中,丛欣竹比较注重合作者的文化背景,这个赖斯在来北京前长年在香港工作,对中国的文化有一定了解。在英文歌词的创作中,丛欣竹就只强调了一点,无论如何不能改掉“北京,奥林匹克”这句,因为在所有的语言中,北京的发音都是一样的,都是BEIJING。而这句也成为整首歌的精髓。“我不要求这首歌老百姓能传唱,记住每一句歌词,但只要记住这句,会哼唱,就是成功的。”本报记者王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