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走出新闻中心,博多湾正是涨潮之时,轻风一吹寒波激岸,别是一番景色。但记者此刻实在没心情听潮,只想解决民生问题——找个地方吃午饭。 好不容易找到一间旅馆住了几天(详见本报之前的《福冈听潮》),昨天上午10时半又被准时“请”了出去——新一轮寻觅旅馆的行动又开始了。觅得一家尚有空房的旅馆,早已过了午饭时间,且中国队的赛事接踵而来,只好勒紧裤腰带往赛场跑。 记得前两天欧美记者一会儿赶去采访公开水域游泳,一会儿又去看男、女水球,中国记者倒是在新闻中心“闲庭信步”地“欣赏”别人疲于奔命的模样。而今,中国的游泳和跳水两大项目同时开锣,桑雪、齐晖、罗雪娟等“漫天星斗”陆续亮相,轮到别人“欣赏”中国记者的狼狈了。 由于跳水和游泳的比赛时间过于贴近,中国记者每天都得精密地计算采访的衔接。有时碰上那边比赛尚未结束、这边比赛已经开始的情况,只好“弃车保帅”。要命的是,游泳和跳水两个赛场相距很远,前者与新闻中心一道立于北郊湾畔,后者则躲至南郊山顶,再加上赛会班车得绕好几个上落点,每次坐车都把记者转得晕头转向。尽管班车、班次稀少,但在记者眼中它还是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尤其是在跳水赛场。由于这里位置偏僻,一般出租车都不到那边,一旦错过班车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下一趟班车则是两小时以后的事情。自打两位日报记者有此“幸遇”后,记者们去跳水馆前都不忘提醒新闻中心的工作人员或同行:稍有差池定要从游泳馆打的去跳水馆“救人”。 把所有的采访跑完,已是今晨的1时30分了。想起那顿“忘却的午饭”,记者更是对早餐没有把那一小盒牛油吃干净而耿耿于怀。 若在中国,咱也算“觅食高手”,半夜三更远见一点灯火就能判断出食府所在,可这本事偏偏在福冈就不灵。再跋涉半个多小时觅食吧,可食没觅着,连自己住的旅馆方位也弄丢了!幸而迷途知返,记者一行循着大致方向一路瞎转回到驻地,此后再也不敢乱走,由旅馆服务员引一路精兵至附近的24小时便利店买回食物。 “午饭”过后,笔者突然大发感慨,觉得记者的生活就是寻觅,觅不着时自然苦恼,但觅到之后马上又会有新的一处等着你去寻觅。 (梁劲松) (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