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强赛第一循环过后中国队以四战三胜一平积10分的战绩排名B组榜首,出线形势好得让人几乎无法相信这是真的,米卢“神奇教练”的外号从未像现在这样得到中国球迷的广泛承认。米卢神奇在哪里?继本报上期《用人换人篇》之后,董路本期又以《战术打法篇》解析米卢的神奇。 特约记者董路述评:十强赛前四轮比赛,中国队在多数时间里给人们留下了有别以往的一种焕然一新的直观感觉。虽然这种变化并非完全来自于整体技战术水平的“质的飞跃”,但不可否认的是,米卢在临战之前灵机一动的战术、打法的改变以及场上位置的调整和转移,在很大程度上让中国队的实力和特点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在上述环节中,米卢带给众人的“没想到”包括—— NO1彻底放弃平行站位 阵型点评:在米卢执教中国队的一年半时间里,中国队在90%以上的比赛中使用的是4-4-2平行站位阵型,这种阵型最为突出的特征在于:整体进攻尤其是整体防守时,前卫线4名球员与后卫线4名球员大体成两条平行线分布。 当初为了强化平行站位及整体移动的阵型保持,米卢在训练中不惜用两条绳索分别将前卫线和后卫线串成“一根绳上的4只蚂蚱”的方法加以演练,但自十强赛首战对阿联酋队开始,米卢突然放弃了一直使用的4-4-2平行站位,改为分前、后腰的菱形中场的另外一种4-4-2(确切说应为4-1-2-1-2)阵型。临战变阵本属兵家大忌,但米卢却说变就变了。 综合评分:意外指数9,实战效果9。 NO2没有使用4-5-1 点评:在米卢执教中国队的一年半时间里,在4-4-2(平行站位)阵型作为首选阵型的同时,在客场对南斯拉夫以及意甲拉齐奥等强队时,中国队也曾排出过4-5-1阵型。4-5-1阵型也存在着多种变数:a.有在一名前锋身后设置一名突前前卫、其他4名前卫在其身后仍然平行站位的,即4-4-1-1;b.有5名前卫中三人拖后,两人突前的,即4-3-2-1;c.也有5名前卫中两人拖后,三人突前的,即4-2-3- 1;d.还包括只设一名后腰,其余4名前卫平行前置的4-1-4-1等等。米卢在对南斯拉夫和拉齐奥两场比赛中为中国队排出的4-5-1实际上是4-4-1-1,马明宇作为唯一的突前前卫在一名前锋身后游弋,而其身后的8名中后场球员仍然保持着原4-4-2阵型下的平行站位。 就在十强赛前的上海四国赛上,中国队在首战点球败给朝鲜队之后,在三四名决赛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一战中,米卢将阵型调整为4-3-2-1类型的4- 5-1——于根伟和祁宏两人司职双前腰。结果中国队以3比0大胜,于根伟表现格外抢眼。当时舆论呼吁、同时也推测,十强赛中,米卢应当更多地采取(至少主场比赛需要加强进攻时) 4-3- 2-1阵型。 然而在实战中,米卢放弃了原本固守的4-4-2平行站位,采取的也不是初见成效的4-3-2-1,于根伟成了祁宏的替补,没能以双后腰的组合出现在比赛场上。 综合评分:意外指数8,实战效果9。 NO3主客场都用同一阵型 点评:首场主场3比0大胜阿联酋,4-1-2-1-2新阵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司职前腰的祁宏充分发挥了“影子前锋”的作用,增强了中国队的进攻火力。 在第二场客场对阿曼之前,有人猜测米卢会因客场作战,加上对方已了解了中国队首战的阵型,很可能将首场比赛的阵型进行调整,比如回归到攻守平衡的4-4-2平行站位,同时国家队内部还有一种想法,即将阵型调整为以防守反击为主的4-5-1阵型。然而在实战中米卢仍然沿用了首场比赛的4-1-2-1-2。 2比0战胜阿曼之后,中国队接下来客场挑战卡塔尔。赛前国家队教练、球员包括随队采访的国内记者普遍认为,此战中国队更适合以4-5-1阵型出战。理由是,主力前锋杨晨受伤缺阵,于根伟两场替补上场状态不俗,完全有能力与祁宏搭档司职“双前腰”;卡塔尔相比于阿曼实力更强,中国队应以防守反击战术应付,4-5-1更能体现这种战术。 然而,实战中米卢仍然坚持了4-1- 2-1-2阵型,在杨晨、郝海东两名主力前锋均无法上阵的情况下,不惜起用谢晖、曲波两名替补前锋上场,保持双前锋阵型。 综合评分:意外指数10,实战效果8。 NO4中前场逼抢是核心要求 点评:一直以来,米卢对国家队在比赛中强调最多的是其控球理论——通过多名队员之间的传球、接应,将球更多地控制在本方脚下,从而掌握比赛的主动权。而在十强赛开赛之前,米卢突然将中前场的逼抢提升至了战术要求中的首要位置。换句话说,对防守的重视要明显高于对进攻的要求(当然,逼抢也是一种带有进攻性的防守);一直以“踢球需要动脑子”作为衡量球队、球员优劣一大标准的米卢,按说不会太推崇从中前场就开始疯狂逼抢的打法,但十强赛开赛之际,米卢却隆重推出了这种以身体(体能)为根本的逼抢打法,而像一贯以“脑力见长、体力见短”的申思由绝对主力沦为绝对板凳的“突变”,从侧面反映出中前场逼抢在米卢战术要求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 综合评分:意外指数9,实战效果10。 NO5进攻中的长传急攻增多 点评:与霍顿“前卫长传对方后卫线身后,前锋反套前插接应”的进攻打法不同,米卢自执教以来,在进攻中让球员追求一种以控球为主的方式,包括通过传切配合,形成边路套边下底传中的机会,也就是说,“控球配合+边路进攻”是米卢进攻战术中除了“定位球”之外最根本的手段。 十强赛开赛以来,虽然米卢坚持控球和边路这两个要求,但与此同时,米卢又出人意料地强调了从中后场通过长传(直传)打对方两肋或后卫线身后的进攻线路。以中乌之战为例,中国队没有通过中场的控球传递,而是直接以后场长传打对方的两肋,由郝海东、杨晨两名前锋突然回撤,谋求在对方两肋空档里接球。这种打法在某种程序上加大了对对手防线的冲击力,虽然前场失误因此相对多了起来,但中场的失误也因此明显减少,中国队中后场防守体系也得以愈发稳固起来。 当然,这种进攻线路的增多,便出现了所谓“牺牲前锋”的判断。 综合评分:意外指数8,实战效果7。 NO6限制李铁插上助攻 点评:李铁无疑是中国队前4场比赛中表现最为突出、进步也最为明显的队员之一。李铁过去的最大弱点在于进攻组织中无谓的传接球失误过多,对于中国队的进攻不利,也给后防带来了隐患。 十强赛开赛之后,米卢将李铁完全固定在后腰位置上。在比赛中,他已经很少再助攻上前至对方门前30米区域。在进攻中,他的职责更多体现在过渡传球或及时向两侧分球,这种传球难度不大,失误率明显减少。在防守中,他在重要的位置上对对方中前场进攻组织者实施逼抢阻截,极大地扼制了对方的攻击力,让范志毅、李玮峰两名中卫得以更从容地采取盯人和保护。同时,由于中国队后场始终保持着由范志毅、李玮峰和李铁三人组成的稳固的“正三角型”防守体系,也使得左右两名边后卫吴承瑛和孙继海得以在后顾之忧减小的情况下更加大胆地实施助攻。 综合评分:意外指数9,实战效果10。 NO7指定吴承瑛主罚定位球 点评:以往中国队的定位球多半由李明和申思两人操刀,当两人相继被米卢排除在首发阵容之外后,祁宏成为了主罚定位球的首选。 在中阿首战前一天的训练中,在练习角球进攻时,米卢对祁宏开出的右前场角球的质量不甚满意,于是便让马明宇用左脚试一下,虽然马左脚技术不俗,但其主脚毕竟还是右脚,因此效果也不甚理想。无奈之下,米卢只好让首发阵容中唯一的左脚将吴承瑛试着主罚。从此,吴承瑛开始在实战中参与角球(右侧)和禁区前沿(偏右)的任意球的主罚。中乌之战,正是吴承瑛开出的一记角球为李玮峰的头球破网、打破僵局创造了机会,另外他主罚的几个任意球也都非常有威胁。 综合评分:意外指数9,实战效果10。 NO8改变定位球包抄抢点排序 点评:一年多以来,米卢在定位球进攻上花了很大的力气,也制定了相当周密严谨的进攻套路。比如,本队在主罚角球或边路两侧的任意球时,门前共有5名球员伺机抢点攻门。对这5名球员的位置排列,米卢也一一作了相应部署——一般情况下,李霄鹏站在对方守门员身前实施骚扰,而郝海东、李玮峰、范志毅和杨晨(谢晖)四人按顺序分别抢第一、二、三、四点,对对方球门实施空中打击。 就在中阿首战赛前几天的训练中,米卢突然决定将李玮峰和范志毅在定位球进攻中的抢点顺序交换——范志毅改为第二位置,而李玮峰还是居第三位置。 中卡之战和中乌之战中,在两次定位球进攻中,“三号位”的李玮峰以同样的突然后插上的方式,利用前两点郝海东、范志毅的掩护、干扰作用,两次跃起头攻破网。 按说这只是一个很小的细节,排列顺序又已经演练了很长时间,似乎应在战前再作出改变,但米卢偏偏灵机一动地变了。 综合评分:意外指数9,实战效果10。 NO9拒绝将范志毅顶上锋线 点评:中卡之战,中国队在下半场进行了一段时间后仍以0比1落后,最后十几分钟,中方教练组一名成员向米卢建议:让司职中后卫的范志毅顶上前锋线,以做最后的拼搏。 按正常理解,比赛时间已所剩无几,比分仍然0比1落后,本着“输一个也是输,输两个也是输”的原则,将范志毅推上锋线,利用他的高度和速度争取对对手球门形成更大的冲击,力争扳平比分,这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应急办法,但米卢当时断然说了“NO!”,这场比赛最终由李玮峰在终场前最后一刻的头球挽救了中国队。 综合评分:意外指数9,实战效果难测。 (南方体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