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手让球并非首例,但如何应对让球后的压力教练组考虑不周 对中国女排来说,2002世锦赛是提早一天结束的,因为最后一天的决赛没有她们的身影。 由于组委会规定赛后新闻发布会由胜方先发言,所以陈忠和在本次大赛上有四次失去了第一个发言的机会———前两次机会是主动放弃,后两次则是无奈之举。他在临别前这样评价中国队的表现:“就‘进四争牌’的目标而言,中国队基本完成了,但完成得不是太好。由于队伍年轻波动大,最后关键比赛在重压之下的临场应变、技战术、心理等方面都没有调整好。” 应该说,这个评价比较客观。单说实力,中国女排可以摆出一副“试问谁怕谁”的气势:主攻杨昊的平拉开在世界上很难找出第二个,主攻技术全面的同时还能大力跳发和打快攻;副攻赵蕊蕊、刘亚男在二、三号位都能打前快、背快和时间差,前者点高、后者手巧,都是人见人怕的快刀;接应二传周苏红在打后攻、强攻和快攻时出手都很快,而且防守技术甚至超过了自由人李颖;二传冯坤除了传球稳定外经常能打二次球,拦网也是强项。但11场试剑后一直发挥水平的只剩周苏红一人,其余4人在前面的比赛中还算光芒四射,后来就使不出绝招了。比照此前的女排精英赛和大奖赛,笔者认为世锦赛上中国女排后三战只发挥出40%左右的水平。为什么中国的实力打不出来呢?只能说中国队输了心理。 输心理是输得最亏的,也输得最冤枉,这是整个中国教练组的责任。有人说,中国队在分组赛上采用的战术直接造成了球员的心理负担,笔者不赞成这种说法———任何大赛都有压力,只是程度和解压方式的不同而已。说句实话,所有国手在以前的国内外大赛中都经历过让球一类的事情,教练在这方面还是积累了一些“压力变动力”的经验的,所以世锦赛中国队取得小组第二的战术,不应该对球员的心理造成这么大的影响,除非教练组没有准备。但就像昨天《烽烟飘柏林》末篇所言,教练组赛前的确没想到让球后的心理压力问题,应对压力的工作自然无从谈起。事发后,团长、领队、教练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反复与球员谈心减压,但为时已晚,尽管教练组反复告知记者“打进前四后中国球员就能想赢不怕输”,可实际情况是后面的中国女排还是想赢怕输。 说实话,笔者非常渴望中国队在世锦赛封冠,因为这个冠军对中国太重要了。由于人种上与欧美强队有差距,技战术上又没有创新,中国女排要再夺世界冠军是很难的,但今年混乱的国际排球格局给了中国队一个机会,至少目前我们在实力上不输给任何球队。如果乘机而起重夺冠军,国手可以拾回久违的自信,国内萎靡的球市也有复兴的可能,进而带动中国排球的后备人才培养和科研。但如今受此一挫,梦成飞烟,中国排球的重振又要重算时日了。 特派记者 梁劲松(本报柏林今晨专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