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北京前往阿根廷采访世青赛前,我在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里碰到两位熟人,谈到北京申奥时,他们的口径惊人一致:“把握非常大,但不到最后时刻,谁也不能打保票。”我问:“按最保守的估计,胜算几何?”“80%,不过,你可不要‘抢’新闻喔,等有了结果再报道。”他们警觉地提醒我。 他们说,在吸取上次败给悉尼的教训后,中国这次的策略是:针对巴黎,分化欧洲支持巴黎的势力,团结广大亚非拉盟友,力争在最后表决的第一轮投票中胜出。 世青赛结束后,我在阿根廷的使命随之完结,但由于提前预定的返程机票是12日的航班,故不得不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继续停留2天。此时,对北京申奥成功与否就成了我们这些回国心切记者的惟一牵挂。 抵达巴黎戴高乐机场已是法国时间13日8时,离2008年奥运会主办国的最后揭晓还有9个小时,记者问机场的法国人:“北京是巴黎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你们认为中国能赢得主办权吗?”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表示,巴黎申办成功固然好,但若输给北京,也很正常。重新领取登机牌后,我看到:班机起飞的时间正好是申奥结果产生的时间。 扣好安全带,坐在我前排的一位同胞兴奋地说:“国内的朋友刚给我发了一条短信息,说北京赢了。”机舱里马上响起了零星的掌声。飞机起飞后不久,出于职业习惯,我急忙向法航空姐打听:“你能告诉我在莫斯科进行的申奥进展吗?”“对不起,我对此不关心。”“你能否请机长与地面联系,然后再告诉我结果?”“我试试吧。”空姐很快回到我面前,她平静地用较重法国口音的英语说:“2008年奥运会,北京胜利了,巴黎失败了。”我激动地向大家宣布了这个好消息,于是,机舱里掌声一片,叫好声一片。一传十,十传百,掌声在飞机上漫延开来,弄得被吵醒瞌睡的老外一头雾水。我赶紧向老外们解释缘由,好激动的老外也高兴地加入了我们的行列。本报记者汪明 (体育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