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潘洪其自上海报道在“7·13”之夜前后的24小时里,上海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度过了中国跨入新世纪以来最期盼、最紧张、最欢快、最扬眉吐气的一天。 ■两名中学生的争论 13日上午,记者在龙阳路地铁站候车,听到两名中学生在就晚上申奥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争论。一名学生说,北京这回肯定能赢,这回如果还不让北京成功,实在太没有道理,太让中国人伤心,怎么也说不过去,我相信国际奥委会只要能保持最起码的公正,就会把2008年的机会让给中国。另一名学生说,北京有优势,其他几个城市也有各自的拿手好戏,国际奥委会是很实际的,他们要充分估计每个申办城市今后的发展潜能,所以五个城市从下午到晚上的陈述报告很重要,可能会起关键的作用。北京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巴黎,听说巴黎第一个出场的是齐达内,他在全世界拥有这么多球迷,有这么强的魅力和号召力,他这第一炮很厉害。要是北京的第一炮输给了他,我看结果就会很不妙……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各自分析得有条有理,头头是道,很快吸引了周围一大群人的目光。 ■酒吧都在准备狂欢 下午3点,为了安排晚上的采访,记者打电话到欧陆风情街的一家酒吧,询问晚上酒吧的电视是否会放申奥的现场直播。接电话的领班似乎有些警惕,只说晚上你过来就清楚了。记者如实相告,说如果电视不放现场直播,就考虑到别的酒吧去采访。领班的口气马上热情了许多,说电视一定要开,现在竞争很激烈,他们很注意保守商业秘密,既然是记者采访,非常欢迎,他们已经进行了周密细致的准备,一旦申奥成功,将和顾客一道来一场“小小的狂欢”,“要是在北京,就该是一场大大的狂欢了!” ■民工不看电视剧 9点半左右,记者与上海一位同行驱车抓紧时间在延安东路以南一带采访,当行至金陵东路与四川南路交叉的路口时,突然发现在路口西北商店门前,里三层外三层全是人,有几个人还站在凳子上。原来是一群青年民工,吸引他们的是商店里的一台25英寸彩电。一位民工告诉记者,他们几乎每天都来这里看电视,不过以前都是看武打的或古装的电视连续剧,今天来的人最多,大家都是冲着申奥来的,开始还有一两个人坚持要看电视剧,遭到大家好一通指责,“我们虽然是到上海打工的外地人,但同样和上海人一样关心国家大事。” ■高歌猛进南京路 经过4个多小时的等待,聚集在有“中华商业第一街”之称的南京路步行街世纪广场大屏幕下的数千名市民和游人终于盼来了那最最激动人心的一刻。在“北京”一词稳稳当当地从萨马兰奇口中说出来的那一瞬间,整个广场都蹦跳起来了,沸腾起来了,震动起来了。一对恋人仿佛不相信这是真的,双双从大屏幕上收回视线,彼此深情地凝视着对方,突然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幸福至极的泪水夺眶而出。一个十岁左右穿着印有奥运五环文化衫的男孩,被他的两个同伴高高举起,双臂宛如大鸟一般挥舞飞扬,张口狂呼的他显得异样的英武。 人群越来越激昂,欢呼声越来越高亢,灯火通明的南京路步行街愈发显得金碧辉煌。人们争相在摄影记者的镜头下打手势、做夸张的动作,狂喜之情无法遏抑。延安中学高三毕业班的同学来了,他们举着写有支持申奥标语的长幅从广场北头一路高歌猛进;黄浦区汽车摩托车运动协会的会员们也来了,他们挥舞着红旗和巨型条幅绕广场一周,在大屏幕下齐声高唱《国歌》、《国际歌》、《真心英雄》、《红旗飘呀飘》。 从世纪广场到人民广场,沿步行街不到两公里。10点半左右,没有人带头,没有人号召,一支自发组成的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地从世纪广场缓缓行进到了人民广场。人们高喊“奥运,成功”、“中国万岁”、“北京2008”等口号,沿途不断有人加入,也有人从人民广场方向跑来加入。这支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队伍,与半小时前在人民广场大屏幕下观看现场直播的队伍汇集在一起,欢呼声在夜上海的市中心上空久久回荡。 ■体育明星的畅想 与此同时,上海体育场会场也是一片欢声笑语,一派热气腾腾。20多名曾获得过奥运冠军、世界冠军的上海籍运动员、教练员以及部分老体育工作者济济一堂,出席市体育局主办的座谈会。一直梦想能在自己的国家参加奥运会的射击运动员陶璐娜无比感慨地说,北京成功了,中国成功了,作为中国人,此时此刻,我感到无比激动,比去年自己在悉尼奥运会上拿了金牌还要激动,我一定要争取把比赛打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海第一个夺得乒乓球男单世界冠军的运动员王励勤正在江苏无锡参加俱乐部比赛,他特意打电话到会场,表示一定要刻苦训练,让五星红旗在2008年的北京上空傲然升起。隋新梅、乐靖宜、蒋丞稷、叶冲、水庆霞、浦玮等运动员也在会上表达了他们的祝福与欣喜。 通过电话联系,记者从分布在各个欢庆点的同行和朋友处了解到,在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大学,在星吧球迷俱乐部、海仑宾馆啤酒吧,在梅龙镇广场、在豫园商城……处处激情洋溢,热浪滚滚,人们无心入睡,无法入睡。 (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