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对5个申办城市作了最后评估。北京奥申委感到满意,全国支持北京申办的百姓也感到振奋。 在形势不错的时刻,也有的网友对北京亚运会向民间集资捐款的做法记忆犹新,并表示不大认同,这完全可以理解。 不过,较之8年前的申办,北京有了更足的底气和自信。有一种做法也与上次形成反差,那就是至今没有向民众集资,奥申委成立后不断收到一些全国各地寄来的捐款,其中包括一些服刑人员,奥申委在表示感谢的同时都退回了捐款。奥申委主席刘淇已明确提出,这次申办或申办成功,将不会采取向民众集资的方式,只希望市民和全国人民能够热情支持申办。这是一个信号,也标志着观念的转变。 说起民众集资,人们自然会想起上次申奥和北京亚运会,那真是声势浩大、深深地渗透在民众中。一些感人的故事也通过媒体被人们传诵,比如一个中学生率先向奥申办寄去自己平日的积蓄,一些贫困山区的百姓勒紧裤腰带捐款,某个街道连残疾人也都凑钱表心意,有的单位连续四次搞捐款活动······历史上向民众集资也是奥运会举办城市的收入之一。体育是全民的事业,主办奥运会是东道国民族深感自豪的事情,民众在这个时刻有着极大的民族自豪感和扶助热情,尤其中国人口众多,可以聚少成多,这也是过去奥运会主办国解决资金的来源之一。但21世纪的中国和北京毕竟不同于1990年北京举办亚运会的时刻了,那种募捐的形式缺少活力,而且容易造成一部分群众的反感,尤其对生活不富裕的阶层,惊动大却收益小,所以与其向民众要不如向市场索取。即使同样向民众捐款,中国与其它国家也不同,中国有着“发动群众”、“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传统,而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更注重面向实业家,第一届奥运会在雅典举行,希腊靠全国募捐加政府资助仍开不成,最后还是一位叫阿维罗夫的富翁解囊相助,雅典才盖起奥林匹克体育场。 中国10几年前做法已经成为历史,而且在今天看来不乏幼稚。其实当时对这种做法有看法的就大有人在,公民做为纳税人已经尽了义务,不该举办一个运动会就在全民中兴师动众(这毕竟不同于救灾活动),尤其应该本着自愿而不是摊派或形成对个人的某种压力。有的人或单位手头紧,但既然上面摊派下来也不得不勒紧裤腰带,也有的单位为了完成指标,干脆就从一些职工的工资中直接扣除。在中国,有些事情一鼓动、一抓紧就会形成“运动”。当时有的单位就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亚运会来电话”,一些外地人到北京见到亚运村,会油然发出“这是全国人民捐款建成的”慨叹。 中国人较之10年前聪明多了也有底气多了,1984尤伯罗斯使奥运会从亏损变为盈利更给了我们难得的启迪。算算吧,不久前的悉尼奥运会仅仅从美国NBC得到电视转播权就达7·05亿美元,而我们的亚运会那么兴师动众,所集的资只不过是它的几分之一。众多世界级的大企业想在悉尼扬名立牌扩大影响的一项产品,就需至少交纳4000万美元,去澳大利亚观光旅游者将给他们带来3·7亿美元的赢利,仅仅这三项就达到数百亿人民币,我们何必不去向这些巨款索取而要向民众的口袋中去掏呢?而这些世界级的巨商富贾们谁会舍得丢掉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呢? 北京奥申委表示不向民众集资的宣言,标志着中国申办和举办奥运会在理念和观念上的飞跃,也是中国走向富足的重要信号。
(搜狐体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