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届世乒赛落下帷幕。中国队再次以令人信服的大满贯使世界惊叹,使国际乒坛陷入焦虑。 这次世乒赛又同往届一样,不少比赛是在中国选手之间进行大比拼的。人们发现,他们之间的比赛尽管不让中国观众感到紧张,但他们之间还是很有剑拔弩张的气氛的。王楠与林菱的决赛都真刀真枪,都在细微的动作上表现了渴求胜利的强烈愿望。王厉勤同孔令辉的比赛结束,这位新科状元竟然掩面长哭两分钟之久,这在过去中国选手之间的比赛是罕见的。马林在中韩大战时为刘国正大喊加油而被“赶”到远离挡板的地方,但他与刘国正的单打比赛也是充满“杀气”。至于中国教练都远离比赛现场,他们给自己的球员一个完全公平竞争的环境。这使人们不再怀疑中国乒乓球队已经同多年形成的“让球”传统告别了。其实“让球”在中国乒乓球界已经消失数年了,只是延续几十年已使人们难以相信它会绝迹。尤其足球职业化以后臭名昭著的“让球”使乒乓球也跟着陪绑,其实二者还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 当然,“让球”毕竟是中国乒乓球史上不能割断的历史,这段历史并不是丑恶和欺诈的,它有时甚至有着一种自我牺牲的理想主义精神,它带有浓重的历史烙印。我们应该全面回顾审视延续过几十年的“让球”,使青年球迷们知道这段历史的真相。 乒乓界的“让球”不能割断历史 我们不能一味谴责“让球”,就像我们不能一味赞美“让球”,任何事件割断它的历史都是谈不清的。让我们穿回时间的隧道…… 上一代人的种种经历会被当今的青年人视为“傻冒儿”,会被认为走过了半生盲从的道路。然而,那“傻”中常透着热忱,那盲从中也不乏追求,哪怕走错路也是在美和善的信念驱使下迈出的。“让球”不过是一种时代精神的推衍。 1956年,在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国际奥委会迫使中国退出这个机构,也使几代运动员被剥夺了最珍贵的机会,中国运动员常常感受到一股势力在歧视着他们。中国人最喜爱的足球、篮球等诸多运动项目,中国运动员无缘参加国际足联、篮联的正式比赛,中国观众没有观赏的机会,这种“压迫”难道需要中国人以善报恶、以理性对待专横吗?在1959年第25届世乒赛上,容国团过关斩将,与匈牙利西多争夺单打冠军,日本队教练面对摄影机发出了轻蔑的嘲笑。这激励了中国运动员励精图治,与洋人一争高下,而那一代中国运动员与整个社会高昂和不甘屈服的士气相吻合,他们在比今天艰辛得多的条件下,成为新中国体育界出色的拓荒者。 1961年,北京在饥饿和春寒料峭中举办了第26届世乒赛,人祸与天灾交织的年月使数亿人整日伴随着饥饿,但中国人对理想格外强烈的追求,使他们觉得幸福就在并不遥远的彼岸。中国乒乓球队是那个年代志气的寄托—中国人连世界冠军都能拿,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吗?整个乒乓球队就像面临着一场殊死的搏斗,他们听说日本报界扬言最多让中国拿一分,都捏紧了拳头,非在球台旁教训一下傲慢的日本人不可。不要奇怪那时人们把体育比赛看得如此重要,那些曾敌视中国的国家也常把体育当工具,他们对体育的认识也经历过从偏见到较为客观。我们也不必奇怪身经百战的元帅、将军会在中日决战时紧张地从主席台走进休息室,还有在长征路上几度濒临被歼灭都表现出无畏勇气的毛泽东,会和江青坐在电视机前对着庄则栋高喊:“我的小祖宗,你快给我拿下来吧!” 那届比赛,中国乒乓球队士气如虹,把日本队掀下了乒坛王座,整个中国都被他们的战绩振奋了。在单打比赛中,为了更有效地对付外国选手,首次施用了“一次对外”的战略。 来自湖北的胡道本在单打比赛中连闯数关,他扣杀凶狠,在往日练习赛中有过战胜李富荣、徐寅生甚至庄则栋的战绩,他如果超水平发挥,很可能进入前3名。但乒乓球队领导把各教练召集在一起,几经权衡,还是让胡道本让。乒乓队的领导委托胡道本的教练找他谈了话:“小胡,为顾全大局,使单打冠军不落在日本人手里,我们考虑再三,还是让李富荣去打把握更大些。你看能不能让他上?”领导多少有点探询的口气。 胡道本爽快地点点头:“好吧。”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快。五、六十年代的革命传统教育,使运动员们都懂得,连人都是党的、国家的,需要牺牲生命都可以在所不辞,更何况名次呢?在男女混双比赛中,当时最杰出的女运动员孙梅英主动找了领导,她说:“我和王传耀还是让给年轻选手吧,外国选手不了解他们,出线希望更大。”(金汕)
(搜狐体育)
|